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枸杞草药的功效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枸杞草药的功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?
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:实践实施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!
自然是历经无数的岁月,历经无数的人次来亲自吃出来的,一次次的尝试,对植物药性的比对掌握,慢慢积累而来的。
古时候没有药物成分分析,没有小鼠实验,有的是人,用人来尝试,然后用时间来累计实验次数以达到对药效的掌握!
所以,在对药物分析的基础上,诞生了中医,现在有很多人黑中医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也有好的地方,中医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。
虽然在古时候的这种尝试在现在看来是不够严谨科学的,但是,古人用几百年几千年的无数次药物试验来弥补了这种不严谨性。
一句话来说,就像神龙尝百草一样,药草的功效我认为是吃出来的。这个吃的过程自然是带着血泪的。
以上就是我的回答。
希望大家好好生活,好好爱人~
谢谢邀请!欢迎关注头条号“正说中医药”,作为知名中医院校临床医学院的医生和老师,正哥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医临床,养生,科普和教育的专业解读。
如果您熟悉中医本草著作的大致脉络,应该对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答案。
在我们中学时代,都学习过这两个典故,一个是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一个是李时珍为了著作《本草纲目》全国到处***药的故事。说明为了识别药物,我们的先民经历了艰苦的尝试和长期经验的积累。
当然这些经验的积累只是停留在某药治疗某病的基础上。药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,可以说是中药学历史上一个巨大飞跃。任何一个学科,只有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才能算是称为一个学科。这个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在黄帝内经时代,药物还比较少,整部黄帝内经只记载了十三个中药方,而且配伍极其简单,多数内容是关于针灸的。在神农本草经时代,药物记载开始多起来,但对于药物的记载主要是产地以及主治某种病,到了金元明清时代的本草著作开始侧重于性味归经,并归纳了主治功效。试以大家都熟悉的中药人参来举例。
成书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人参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。久服轻身延年。
到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,对人参的论述变成了治肺胃阳气不足,肺气虚促,短气少气,补中缓中,泻心、肺、脾、胃中火邪,止渴生津液。
到了现代的中药学教材,对于人参的论述变成了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入脾、肺经。 【功效】大补元气,补肺益脾,生津,安神。
从这些可以大致能看出中药学发现的一个脉络,也能回答您上面提出的问题了。
这个问题问的好,古代那么落后的条件下,古人凭什么说这款草药什么功能,那一款又是什么功效呢?
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现在看是神话传说,不过在古代那就是真理,鲜有人能够怀疑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。相传神农长着牛的头,他的身子是透明的,五脏六腑能够清晰可见。这样的神农只能存在于神话中,就是这样的神话人物却能够让世人相信了上千年,甚至到现在还有大批人相信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。
古人给出药物的功效几乎就是靠的胡编乱猜。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迷恋“以形补形,吃啥补啥”,比如吃核桃能够补脑子,无非就是觉得核桃仁长得和大脑比较相像而已。现代科学早已证实核桃并没有较其他食物具有特殊的补脑功能。
古人还有一个叫做“取象比类(有时候也叫取类比象)”的指导思想,受这种思想的影响,人们认为长在顶上的东西能够补头,长在底下的东西能够补脚。红枣是红色的,人的血液也是红色的,所以吃红枣能够补血;穿山甲会打洞,所以吃了穿山甲能够通乳通络,可怜的穿山甲啊。蝙蝠晚上出没,所以吃了蝙蝠的屎能够明目,蝙蝠的屎也有了一个很文艺很清新的名字——夜明砂。类似的功效一抓一大把。
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?毫无道理,纯粹是人的臆想。比如补血,现代科学早就证实了,贫血往往是因为缺乏铁元素,贫血就应该补充铁元素以及一些蛋白质。红枣的蛋白质含量很低,铁元素也很低,用红颜色的红枣补血效果不是一般的差。蝙蝠晚上出没不是因为眼睛能看到东西,蝙蝠靠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感知物体,吃再多的蝙蝠屎也不会像蝙蝠那样有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功能。
中医药要想生存下去,不能靠老祖宗,不能靠政策保护,需要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。有没有效果不是古书说了算,而是实验说了算。
本人所有回答均为原创,禁止任何形式的侵权,侵权必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枸杞草药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枸杞草药的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